課程名稱:《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
課程類型:公共必修課
學 時:48學時(教學32學時+實踐項目16學時)
學 分:3學分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是基于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對素質和能力的需求,兼顧就業崗位需求,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從而以提高就業技能為目標的一門素質拓展必修課。課程按照教育部相關要求,劃分為兩門分課程,低年級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高年級開設《就業指導》課程。
本課程任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職業特性、專業要求和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念,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通過職業意識的訓練與指導,掌握求職擇業技巧,提高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擇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課程目標
(1)課程總目標
本課程的總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素養為主要目的,通過課程的實施,幫助學生設計并不斷調整職業生涯規劃,促進學生整合其它課程、活動的資源,進行有效地學習、訓練;幫助學生獲得有關職業、擇業、就業知識、技能以及經驗,促進學生職業選擇,獲得并準備從事一項與個體匹配的職業并力求獲得職業生涯發展的成功。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和掌握自我認知的途徑和方法。
2、了解職場的元素(職場中的基本能力、金錢、地域、受尊重程度、工作環境等);認識職場的途徑和方法。
3、理解職業生涯規劃及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對自己學業和人生事業的重大意義。
4、了解現實的就業形勢與政策法規。
5、學會搜索相關就業信息,掌握一定的求職擇業的方法與技巧。
6、了解心理素質對就業的影響,懂得如何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學會預防畢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掌握就業心理問題自我調適的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標:
1、掌握自我探索技能,能正確地評價自我。
2、掌握信息搜索與管理技能。(學會搜索相關就業信息)。
3、掌握生涯決策技能。能制定合理地職業生涯規劃和大學學業計劃,提高自我覺察和控制監督能力,成為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主人。
4、掌握基本的就業能力
(1)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2)具有較好的執行能力。
(3)具備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4)具有較強的團隊協助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大學生應當樹立起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確立職業的概念和意識,愿意為個人的生涯發展和社會發展主動付出積極的努力。
二、課程基本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系統
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參與。授課過程中運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市場調研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接觸并接受的知識、能力真正源于實踐。
2、貼近學生實際,整合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要適應大學期間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實際,并以年級為劃分單元,構建各有側重、相互銜接并逐步深化的不同教學模塊。
3、注重學生能力,優化教學過程
建立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協作為教育目標的觀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情景的設計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積極思考,學會獨立學習、自主學習。針對不同學生認知和基礎,實施不同的能力培養計劃。
4、探索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根據本課程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運用理論與實踐性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除采用課堂講授、小組討論、互動游戲、視頻分享、案件分析等傳統教學模式外,注重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的互動式教學,以激發學生規劃意識和主動精神、提高教學效果為理念。在教學中應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專項大賽等方法,使學生在活潑生動的教學環境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5、充分運用現代化訓練技術和手段
建立就業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在線交流;運用人才素質測評系統進行在線測評;建設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信息化課程,提供教案、ppt、習題庫等教學資料等,便于學生自主學習。
三、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
(一)課程設置
本課程教學總學時為48學時,分五大板塊(邀請用人單位來校為學生做就業指導報告可納入實踐學時),具體學時分配參照下表:
序號 | 教學內容 | 教學時數 | 學期分布 | 支撐材料 | 實施部門 |
1 | 專業適應教育 | 4 | 第一學期 | 專業適應教育實施方案、 活動記錄等 | 各系(院)專業教研室 |
2 | 職業生涯規劃 | 18 | 第一學期 | 授課計劃、教案、 職業生涯規劃書等 | 各系(院)、招生就業處 |
3 | 就業指導 | 16 | 第三學期 | 授課計劃、教案等 | 各系(院)、招生就業處 |
4 | 職業素養提升 | 4 | 第四學期 | 用人單位調研報告等 | 各系(院) |
5 | 創業教育 | 6 | 第六學期 | 授課計劃、教案等 | 各系(院) |
教學內容
第一部分:專業適應教育(4學時)
教學目標:幫助學生了解學校概況,了解所學專業、專業對應崗位要求、行業發展前景等,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明確自身的發展目標。
主要內容:
1.了解學院概況、所學專業的內容、特點、行業發展情況、近兩年的就業情況及未來就業前景。
2.初步了解所學專業的相關職業、崗位及準入要求。
3.介紹學校現有的就業指導體系的設置及功能,引入就業及就業指導概念。
第二部分:職業生涯規劃(18學時)
(一)建立生涯與職業意識
通過本部分的學習,使大學生意識到確立自身發展目標的重要性,了解職業的特性,思考未來理想職業與所學專業的關系,逐步確立長遠而穩定的發展目標,增強大學學習的目的性、積極性。
1、職業發展與規劃導論
教學目標:通過介紹職業對個體生活的重要意義以及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介紹與分析,激發大學生關注自身的職業發展;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明確大學生活與未來職業生涯的關系。
教學內容:
(1)職業對個體生活的重要意義、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
(2)職業發展與生涯規劃的基本概念;
(3)生涯規劃與未來生活的關系;
(4)大學生活(專業學習、社會活動、課外兼職等)對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課堂活動與小組討論。
2、影響職業規劃的因素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影響職業發展與規劃的內外部重要因素,為科學、有效地進行職業規劃做好鋪墊與準備。
教學內容:
(1)影響職業生涯發展的自身因素;
(2)影響職業生涯發展的職業因素;
(3)影響職業生涯發展的環境因素。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課堂活動、小組討論、案例分析。
(二)職業發展規劃
通過本部分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職業,學習決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職業發展規劃,確定人生不同階段的職業目標及其對應的生活模式。
1、認識自我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手段來了解自我,并了解自我特性與職業選擇和發展的關系,形成初步的職業發展目標。
教學內容:
(1)能力與技能的概念;能力、技能與職業的關系;個人能力與技能的評定方法;
(2)興趣的概念;興趣與職業的關系;興趣的評定方法;
(3)人格的概念;人格與職業的關系;人格的評定方法;
(4)需要和價值觀的概念;價值觀與職業的關系;價值觀的評定方法;
(5)整合以上特性,形成初步的職業期望。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使用測評工具、案例分析。
2、了解職業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相關職業和行業,掌握搜集和管理職業信息的方法。
教學內容:
(1)我國對產業、行業的劃分及概述;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狀況;
(2)影響勞動力市場的因素;
(3)根據設定的職業發展目標確定職業探索的方向;
(4)職業信息的內容:工作內容、工作環境、能力和技能要求、從業人員共有的人格特征、未來發展前景、薪資待遇、對生活的影響等;
(5)搜集職業信息的方法:可利用學校、社區、家庭、朋友等資源。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分組調查、課堂討論等。
3、了解環境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所處環境中的各種資源和限制,能夠在生涯決策和職業選擇中充分利用資源。
教學內容:
(1)探索學校、學院、家庭以及朋友等構成的小環境中的可利用資源;
(2)了解國家、社會、地方區域等大環境中的相關政策法規、經濟形勢,探索其對個人職業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觀看資料片等。
4、職業發展決策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職業發展決策類型和決策的影響因素,思考并改進自己的決策模式。引導學生將決策技能應用于學業規劃、職業目標選擇及職業發展過程。
教學內容:
(1)決策類型;職業生涯與發展決策的影響因素(教育程度、工作及家庭對決策的影響,個人因素及環境因素);
(2)決策相關理論;決策模型在職業生涯與發展決策過程中的應用;
(3)做出決策并制定個人行動計劃;
(4)識別決策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提高問題解決技能;
(5)識別決策過程中的消極思維,構建積極的自我對話。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個人經驗分析、課后練習。
第三部分:就業指導(16學時)
(一)求職過程指導
通過本部分的學習,使學生提高求職技能,增進心理調適能力,維護個人合法權益,進而有效地管理求職過程。
1、搜集就業信息
教學目標:使畢業生能夠及時、有效地獲取就業信息,建立就業信息的搜集渠道,幫助畢業生提高信息收集與處理的效率與質量。
教學內容:
(1)了解就業信息;
(2)搜集就業信息;
(3)分析與利用就業信息。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經驗交流。
2、簡歷撰寫與面試技巧
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求職過程中簡歷和求職信的撰寫技巧,掌握面試的基本形式和面試應對要點,提高面試技能。
教學內容:
(1)簡歷制作的注意事項;
(2)求職禮儀;
(3)面試基本類型與應對技巧;
(4)面試后注意事項。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小組訓練、模擬面試、面試錄像。
3、心理調適
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心理調適的重要作用;指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心理調適方法,更好地應對求職挫折,抒解負面情緒。
教學內容:
(1)求職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2)心理調適的作用與方法;
(3)建立個性化的心理調適方法。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小組討論、經驗分享、團體訓練。
4、就業權益保護
教學目的:使學生了解就業過程中的基本權益與常見的侵權行為,掌握權益保護的方法與途徑,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教學內容:
(1)求職過程中常見的侵權、違法行為;
(2)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的簽訂;
(3)違約責任與勞動爭議;
(4)社會保險的有關知識。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案例分析。
(二)職業適應與發展
通過本部分學習,使學生了解學習與工作的不同、學校與職場的區別,引導學生順利適應生涯角色的轉換,為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過渡
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了解學校和職場、學生和職業人的差別,建立對工作環境客觀合理的期待,在心理上做好進入職業角色的準備,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
教學內容:
(1)學校和職場的差別;學生和職業人的差別;
(2)初入職場可能會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經驗分享。
2、工作中應注意的因素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影響職業成功的因素,積累相關技能,發展良好品質,成為合格的職業人。
教學內容:
(1)影響職業成功的因素——所需知識、技能及態度的變化;
(2)有效的工作態度及行為;
(3)工作中的人際溝通;
(4)職業道德培養。
教學方法:職場人物訪談、實習見習。
第四部分:職業素質提升(4學時)
教學目標和要求:通過專題講座、企業調研或現場觀摩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企業、專業、崗位,進一步明晰自己的發展目標與途徑,使學生的職業規劃更具科學性、可行性與有效性。
主要內容:
(一)專題講座
教學目標:通過講座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學習成功人士創業成功經驗,了解就業政策與形勢、相關法律法規,清楚就業流程等。
主要內容:
1.企業人才需求
2.如何成功創業
3.就業形勢、政策、流程剖析
(二)用人單位調研
要求走訪和本專業相關的用人單位,獲取用人單位信息(概況、發展現狀、前景及聯系方式等);了解用人單位招聘情況(主要崗位需求層次),職業發展路徑;今后兩至三年崗位需求情況等,并將調研情況要求學生以報告、座談等形式反饋。
(三)現場觀摩
要求學生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人才招聘會或其他各級招聘會,初步了解求職的過程、市場供需情況,職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等,感受現場氣氛,尋找自身差距。
第五部分:創業教育(6學時)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創業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提高創業素質與能力。
教學內容:
1.創業的內涵與意義;
2.創業精神與創業素質;
3.成功創業的基本因素;
4.創業準備及一般創業過程;
5.創業過程中應注意的常見問題及對策;
6.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法規。
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小組討論、模擬教學、創業計劃大賽。
四、教學基本要求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實用性原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內容設置必須適合學生需要,滿足學生要求,解決學生實際問題。
2.針對性原則。針對高職院校學生這一層次,針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理想、做人、創業、求職和就業等問題,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
3.階段性原則。根據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進程,不同時期的需要和困惑,分別進行指導。
4.參與性原則。就業指導課程不是單純的理論課,應更注重實踐操作。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不僅僅是接受知識,更重要地是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推動學生自我探索、自我決策、自我規劃,提高其自我生涯管理能力和就業能力,自覺地、理性地規劃自身的未來。
五、考核辦法
本課程為必修課程,不組織統一的筆試。考核以學生制作的職業生涯規劃書、作業、出勤等為主要依據,同時參考學生參加實踐教學、專題講座等活動情況。不合格者按《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籍管理規定》處理。
六、教材及參考書
1.《夢想起航——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服務課題研究組編,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出版社2013.11第1版.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贏在起點》,孫志新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
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訓教程》,施運華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
4.《大學生創業基礎》,劉帆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年4月.
5.《大學生創業教育實用教程》,林祖媛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
2021年8月3日